当前位置:苏州西山农家乐 > 太湖快讯太湖快讯

西山故事丨这村子因一位孝子,让人津津乐道发布时间:2016-01-14 发布人:admin

过农家大桥,上西山岛后南行1公里多,再向东北前行数百米就到了。这一古村落古称梅梁里,是南宋“南渡”后洞庭山最早移民地之一,徐氏、蒋氏、费氏及屠氏、陆氏、殷氏、戚氏、倪氏等先后迁居这里,而且许多是名门之后,像徐氏是宋朝烈士徐揆后裔,蒋氏是北宋平江知府蒋堂之后,费氏也是中原望族……移民文化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西山古镇

历史上,后埠的人口一度多达二千三百余口,有义井五座,染坊一处,糟坊两处,典当一处,杂货店一处,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集镇,还向南分出一个村落——辛村。明代中叶以后,农家匪患日盛,后埠人口才逐渐少了下来,重新成为村落。

古宅

不过,后埠古村的古建筑却并没有随人口的减少而消失。直到今天,这里还保存着宋朝的双井,元朝的古道、明清的厅堂等古迹。而清朝的孝子故事,更让这里充满了人情味。

西山古镇

宋朝双井八百多岁高龄仍一汪清洌

由于战乱等原因,在苏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里,要找一口宋井已经很难。而在后埠村的中心位置,至今还有一口活着的宋井。

说她活着,是因为经历了800多年的岁月变迁,这口古井依然水质清冽,村民们至今还在井里取水洗衣、淘米。

古井

元朝古道活脱脱再现《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8个字勾画出的一幅意境深邃的羁旅荒郊图,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在后埠村,也有一条意境颇似《天净沙·秋思》的古道,上面的石板还是元朝时期铺设的。

古道北起宋朝双井,西南面直通辛村,全长约300米,路基宽约2米,路面用约1米见方的青石板铺就。古道中段是微微起伏的后埠岭;两旁有百年银杏等老树,鸟雀在这里时而飞翔、时而栖息;新老民居鳞次栉比、连绵不断;雨水、井水汇成的流水在古道尽头淙淙流淌。

古镇小河

明朝古宅,精美山雾云折服文物界

漫步在后埠和辛村,除了宋朝双井、幽深的巷道外,随处可见砖木结构、雕梁画栋的古代厅堂。它们斑斑驳驳的墙壁,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遥远的过去。现存的古建筑中,最老的要数辛村96号——明朝古宅燕贻堂。

明朝古宅

清朝祠堂,费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后埠古村最值得一书的是费孝子故居承志堂,以及纪念费孝子的祠堂。费凤图介绍,费孝子名叫费孝友,费孝友的父亲费松轩远赴湖南等地经商,从此发家致富,于是费氏家族在老家添置了三座深宅大院和一座祠堂,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差不多占了半个后埠村。这还没完,费家又在辛村购置了两座大宅,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费松轩外出做起纵横四海的买卖的时候,费孝友留在家里照顾母亲。不料母亲患了白内障,看不清东西。当时医学不发达,当听说白内障可以用舌头舔好后,费孝友天天跪在床前,为母亲舔眼睛。当母亲身患严重痢疾时,他惟恐别人伺候不周,亲自为母亲擦洗身子、更换衣裤、被褥。母亲长期卧床,生痰难以吐出,费孝友不怕脏累,用芦苇管插入母亲的喉咙,再用自己的嘴把痰吸出来,足足吸出了一碗多痰。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亲渐渐恢复了健康。

费松轩后来也因病回到老家。此时的费孝友白天管理田产和商店,晚上就和衣而卧,守在病床旁。父亲每次吃汤药,他总要亲自尝一尝,觉得温度差不多才给父亲喝。费孝友跟兄弟也十分友爱。临终的时候,他关照儿子要把他和兄长合葬,妯娌们也要葬在一起。

这样充满人情味道的行为感动了远近百姓和官府,连当时的皇帝都被打动了,亲自题字嘉奖。此后,宋朝双井西侧就建起了孝子祠堂,竖起了孝子牌坊。直到今天,屋顶已经部分坍塌的孝子祠堂飨堂骨架依然保存完整,孝子牌坊则横放的祠堂旁。

西山古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