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苏州西山农家乐 >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

大观音禅寺发布时间:2016-02-19 发布人:admin

远眺观音寺

———— 农家中的佛国仙境

———— 人间天堂中的天堂

—— 中华最古老的观音道场

正在恢复重建中的苏州观音寺位于苏州农家西山岛西南角的绮里坞,古称花山寺、观音院、观音寺,是中华最古老的观音道场。观音寺历经近1600年的历史长河,她的兴衰起落构成了一幅灿烂壮丽的历史长卷。

各路观音

中华第一观音寺, 中华第一观音园

朴树犹如南方的菩提树,有着悟性和灵性。2008年,在明河和尚种树368年后,如同善财童子参拜了53位菩萨才修成正果,绮里坞的佛缘老朴树长出了第53个树杈,观音院的重建也真的开始了。经过多年的筹备,2008年5月18日,观音寺暨观音园的重建项目正式奠基开工。盛大的奠基仪式,就在这棵朴树旁举行。恢复重建中的观音寺,以唐式风格建造,庄严古朴,气势恢宏,展现盛唐气度。同时以园包寺的形式,依山傍湖建设一个精美的宗教园林--苏州观音园。建成后的苏州观音园由寺庙佛像区、寺庙园林区、佛缘互动区、登山览佛区、湖滨休闲区、修身养心区等六大区块组成,融宗教文化,园林艺术為一体。将打造成中华观音文化的最佳圣地,建成中华第一观音寺、中华第一观音园、中华内陆第一观音像、中华第一卧观音、中华第一观音洞。使苏州观音园成为宗教艺术,园林建筑交相辉映的文化精品;成为国内外弘扬佛法,礼瞻观音的著名道场;成为国际交流和两岸交流的宽广平台。

香火旺盛

苏州观音园的重建项目是国际和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特殊特定的项目。不仅得到世界各地50余位十分有影响力的著名侨界领袖及广大台商台胞的强力呼吁和鼎力相助,也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此项目还得到台湾国民党连战、吴伯雄、关中和新党郁慕明等的关注。在奠基仪式当天,50余位十分有影响力的著名侨界领袖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其中包括美国华人妇女联合会会长、美国亚裔共和党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黄惠珍女士及纽约大学政治学终身教授、世界著名美亚关系研究学者熊玠教授等。政府也积极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為了彻底解决交通问题,西山岛上的环岛公路将从二车道拓宽成四车道,从东山岛到西山岛也将再建一座大桥。故苏州观音园的重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產物,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和谐工程。

南北朝

位于苏州农家西山岛的观音道场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由当时益州刺史张裕奏请朝廷,皇帝刘义隆御笔批准建造。开山祖师为立安禅师,寺内供奉观音菩萨,由徐州刺史杨谟所造。张裕有感于寺内水池中莲花盛开,山上鲜花争妍,将寺命名为花山寺。观音寺的建寺历史,比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公元863年创建) 还要早四百多年,為中华最古老的观音道场。

观音

唐宋

花山寺在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失火被毁。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由契元和尚重建花山寺。后来唐僖宗李儇皇帝赐名“观音院”,御笔金匾使观音院的香火越来越旺。

佛手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十月,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来到西山花山寺,看到因为管理花园的和尚外出化缘,原来繁花似锦的花园已经变得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感触很深,便在寺内德云堂的墙壁上题诗一首: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该诗是激励人勤奋上进的著名佳句,用来比喻人必须勤劳、努力,才不至于荒芜人生, 这首诗被选入五年级小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亭台

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观音院主僧维照,用紫旃檀八百两造观音菩萨像,饰以黄金丹砂、珍珠琉璃,端严瑞相,工妙天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 又建圆通殿,前后共历时二十年,费钱三百万,高僧怀深和尚作《圆通殿记》纪录当时盛况。

明清

明代花山寺气势仍不减当年。弘治年间的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鳌,辞官还乡后,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伙同友人来到花山寺,称赞花山寺为洞庭诸寺中最好的。他们游赏到太阳落山,仍流连忘返,并挥毫写下“洞庭诸寺之景,花山最胜。游者至暮而不能归也。”花山寺主僧良珙立石镌刻,现此碑仍留存在西山中心小学内。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于明嘉靖年间的一个早春,约了十余个朋友,来到花山寺游玩,仿佛进入世外桃源。文徵明与朋友一起,读古碑,游三泉(蒙泉、鉴泉、灵泉),不觉日暮,遂留宿寺中,并写下游记 “徵明同诸客游花山寺,汎平湖,沿支港而入,长松夹道,万杏明香,怳然如涉异境。寺虽劫废,胜概具存。”在西山“水月坞碑廊”里,至今尚保留着《文徵明游花山寺题记》的石碑。

清代顺治皇帝弃帝王不做,遁入空门,曾云游到西山观音院,留下足迹。康熙皇帝接位后,为寻觅父皇下落遍访名山大寺,南寻时曾微服私访西山三庵十八寺,来到苏州观音院,在寺院的墙上还依稀可见父皇的墨宝,为感恩特赐西山的和尚化缘时能用瓷碗而不用木碗。

自南北朝至清朝,花山寺代称江南名刹,宗风远播,高僧辈出。著名文人如唐代的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宋代的苏舜钦、范成大、孙觌,元朝的张雨,明代的王鏊、文徵明,清代的王维德、姚承绪、凌如焕等,都曾经在此流连忘返,击节讚叹,留下了263首唐诗、宋词、元曲、游记、题记等诗文。至清末,花山寺逐渐衰落,到民国期间已基本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