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苏州西山农家乐 > 游记攻略游记攻略

柯灵小居——春熙堂发布时间:2013-06-22 发布人:admin

柯灵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他曾在七十年代末小隐西山,潜心写作,与西山结下了一段情缘。今天,柯老早已逝世多年,但他和蔼的笑容,惜时如金的精神依然深深地印在西山百姓的心中。
七十年代西山还是个比较闭塞的地方,柯老居于上海,他怎么会来到西山写作呢?原来,柯老有个朋友,和西山籍秦南雄先生十分要好,他知道柯老很想找一个环境清幽的寺主完成一部历史巨著,于是,他把柯老介绍给了秦先生。这样,柯老就来到了西山,住在西蔡春熙堂里。春熙堂位于乐蔡村,是一座十分雅致的书房花园,在这里读书、写作、小居,真是再好不过的了。
柯老来西山写什么呢?我们还是来读一下柯老的散文集《香雪海》中“序一”一段开场白:“来到洞庭西山,转瞬三个月了。初来时霜橘正丹,现在早开的寒梅已经着花。小年夜那天,一位好心的赤脚医生给我打完了针,说:‘老先生,你太辛苦了,好休息两天了!’农民终年栉风沐雨,胼手胝足,是根本没有休沐日的,我这点轻松的案头劳作,算得了什么!春节那一天,到村子里走走,泥泞的小街上喜气洋洋,农民们穿红着绿,焕然一新,远处还有零星的爆竹声在空中发出钝响。想到今年是建国三十周年,又是我堂工作重点向现代化建设转移的历史时刻,决心在春节期间,把二十年来所写各种形式的短文梳栉排比,编成一集,并给它一个表示迎春的书名,叫《香雪海》。”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柯老来西山的大致日期是1979年的10月份,他避开喧闹的城市,是将二十年来所写的散文集编成一本散文集。其实,柯老更主要的目地是想构思一部描写历史的巨著。我们再看他的“序一”中第三节里的几句话:“在我来西山的途中,船经农家,一位年轻的轮机工和我闲谈,听说我还在计划写长篇小说,用惊叹号式的短句重复了三遍:‘你来不及了!’柯老这里所说的长篇小说就是他准备构思创作的巨著《上海一百年》,这才是柯才来西山写作的真正目的。但柯老来西山时年届七十,岁月留给他的时日并不富裕,怪不得那个机轮工要说来不及了。
柯老是个十分真诚、和蔼的老人。他住在西山三个月,和周围的群众关系十分友好,从不摆出一种大家的身份。请看他在文中的表白:“我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农村和我有血缘关系。我现在愉快地生活在农民中间,农民的淳朴和勤劳深深地教育、感染、鼓舞着我。村子里的孩子们亲切地叫我:‘公公’,我自己却常常沉浸在童年的旧梦中。居停主人夫妇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能够在这安静幽美的环境里,最大限度地利用我有限的余年。这一切使我感到温暖并从面汲取力量。”当年,柯老住在春熙堂,吃在南雄家,得到了南雄夫妇的热情相待。因此,柯老一直感铭于怀。当他的新著《香雪海》出版后,他随即赠了一本给他们,得到南雄、范亲伉俪无微不至的照顾,无以为谢,谨以此书奉赠。南雄、范新同志留念。柯灵198068日。
西山期间,柯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惜时如金,追赶生命。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至十一点半吃中饭。稍作休息,就又继续写作,直到下午四点。晚上,还再写两三个小时。在西山的三个多月里,他潜心于写作,少有出门。只有当一时苦苦思索而不得的时候,他才去林间漫步,聊作调节、休息。采访和柯老有过交往的德昂先生告诉我:有一次,他去柯老的书房,见柯老正埋头写作。柯老见了,打了个招呼,请他坐下,然后说:“我在工作。”就不再抬头了。德昂是个教师,也是个文人,他知道时间在宝贵,成其是对一个想干一番事业的耋耋老人。因此,他悄悄地退了出去,也没有再招呼。“他不是傲慢,我也不是没有礼貌。”德昂补充说:“我见他如此地认真,真不忍心再打扰他,去影响他的思路。”我说西山这么好,柯老有没有去玩玩呢?德昂先生接着说:“他没有时间。来三个多月,仅有一次游览过景点。那里杏花盛开的时候,柯老闻知明月湾的杏茶闹得正欢,因此,在我和康林的陪同下,到了那儿。”在交谈中,我得知柯老对著名古村明月湾赞不绝口,说它幽雅而古朴,应当好好保护和开发;对颜色纯红、如血如火的杏花极为欣赏,说它像征着热烈灿烂的生命,应当好好珍惜。柯老站在农家边环视着周边的美景,赞叹不已,说西山真是个休闲养性的好地方,唉,可惜没有时间好好游览一番。是呀,柯老为了能在有生之年写出那部历史巨著,感到时间太不够用了。令人遗憾的是时间竟如此的吝啬,它没有留给柯老多少,致使我们没有见到《上海一百年》的诞生……
柯老回上海后,一直想再回西山一趟西山畅快游览一番,但由于身体状况的原因,他过了两年才重返西山。在西山一些好友的陪同下,柯老游玩了横山,并受到了大队书罗达元热情招待。柯老对横山如此秀美的景色深深赞美,题写道:“横山风景秀绝人寰,不觉为祖国河山壮丽击节!”临别时,他依依不舍地说:“唉,真想终老于斯!”
柯老在西山的时间不长,和他接触的人也不多,但春熙堂知道,周围的群众知道,在那座古老的房子里,有过那么一个老人,他一直奋笔疾书,追赶生命……
如今,柯老已经走了,但他对西山的情早已溶进了农家水,永远不会枯竭。